top of page

劇場在哪裡?

譚之卓

11.12.2016

 

 

Devising theatre

—劇場作為學習的媒介,讓經歷的人思考和成長。我們共同在不斷嘗試中探索劇場。

 

劇場裏藝術性的教育功能

 

-課堂中對事件進行細心的觀察,對特定的議題進行反思從中建立自己的觀點和加強表達能力。運用戲劇化的呈現與社會及身邊事物的聯繫,看到不同人思維的角度、解決的方式、經歷的變化。

 

-有效提高思考能力、創造能力、批判思維、語言溝通能力等。

 

-用想象模擬出一個接近真實的情形(虛構)將日常生活中得到的經驗及觀察,通過自己的理解(重組)去投射及表達出來。這是其中的一種方法,藝術的呈現方式有很多種,運用想象力,在虛構的情景中/片段式的創作 (我們怎樣 诠释interpret)。

 

-小組中的即興創作常常是透過討論及想法的結合去呈現,高效的合作方式在不斷練習後有了新的認知。

 

-進入角色role playing-我常常是通過行為塑造了一個形象,而不是想象某個指定的角色。然後我透過角色的視角去觀察及處理事情。在觀察時重點不是演的好與不好,而是對事情有自己的態度和回應、我們的反思及如何處理問題。投入的表演當然也是非常重要的。

就像最後一堂課,我們即使在比賽,judge的方式都可以很不同。我認為重點在於過程, 我們沒有被強迫做而是把機會當作挑戰去玩。(似乎在最後一堂課之前都沒有玩過別人給自己設定角色)我們嘗試用自己所有想像到的細節去演繹角色,並讓同伴猜出我們的角色。也許角色扮演無處不在,我們生活中也在不斷轉換著不同的角色。但想做的與做出来的有出入,這需要不斷練習。這也同樣是表演藝術的魅力。

 

 

 

課堂中的反思

 

劇場theatre來源於希臘語的theatron,即“觀看場所”的意思,劇場是一個進行表演藝術的地方。劇場於我而言是一個空間,不只是物理上存在的空間,思維空間也是並存的。

 

我在看完兩本書後(戲劇兒童教育和劇場  稍後會補上作者的名字 並將reference 放在最後一面),覺得老師會比較喜歡史詩劇場Epic theatre的理念,將觀眾即學生轉化為觀察者,激發我們的行動意志,並傳授我們人生的知識。同時我覺得老師更像是用桃樂西·希芙閣的概念來啟發我們。將個體組成團體,並在參與過程中產生互動作用,運用即興創作去增加細節,補充相關的知識—包括与事實和情感有關的資料做材料,再通過行動去實踐。

 

印象深刻的是課堂中老師常說讓我們真實的去表達,那麼在當時那個環境下的我是真實的嗎?就像我在舞台上表演是真實的嗎?似乎課堂裏要求的並不是一個在舞台上的表演。然而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有可以變為performing的場地或時刻,你怎麼看?專業老師也許在你平時的performing中觀察你,心理學老師可能已經在發現你的個性與潛在的習慣行為等。

 

課堂中老師給我們時間探索,同時又運用時間的限制來刺激我們思考,就比如運用即時的想法繼續發展,而不是想太久以至不再敢想。這些即興的小創作使我們越來越敢嘗試,並在老師的教導下尋找到巧妙的表達方式。之所以漸漸發現上課的時間變得很快,也許是因為我們的投入使我們忘卻了時間。假設沒有時鐘,我們在一個空間的限制、需求源於哪呢?除了來源於經歷,我們為什麼會創作呢?在課堂中自己覺得吸引的想法,是否有繼續發展呢?我認為那不是曇花一現的啟發,這也許便是我們在課後繼續需要思考的。

 

時間,對於藝術創作來說非常重要,時間會改變藝術作品。

 

 

 

過程後的經驗分享

 

感謝這堂課給了我許多思維方式的啟發,因此在總結時也想寫寫我對劇場與舞蹈的理解。

 

實際上我對dance theatre或physical theater是非常感興趣的,因為我不只想知道肢體上的可能性,所以在能夠選擇這堂課時是非常興奮、好奇的。後來在課堂中與不同專業的同學溝通也收穫不少。

 

在前半段課程中,我時常反思什么是真實的,什么是我?看似是運用身體在空間中探索,但常常覺得少了點什麼、多了點什麼。我為什麼要這麼做?在課堂中那些動作,可以被視為舞蹈,也可以說只是日常生活中的的動作,我有時很想做和別人不同的动作,有時又希望只是單純的模仿日常中的行為方式,但其實兩個都不容易,並總是影響著我的思考方式。

 

我想要做出嘗試,想看到現在的舞蹈劇場是怎樣?現在的戲劇是怎樣?(比如前段時間的未來簡史)我在劇場是怎樣?而在課堂中我經歷的劇場是怎樣?我有許多疑問,同時我也還在慢慢探索中......

 

無庸置疑的是舞蹈劇場同樣強調作品戲劇張力與人物刻劃。如同碧娜‧鮑許說:「我並不在乎人如何動,我關心的是人因何而動」(I’m not interested in how people move, but what moves them.)「舞蹈劇場」所重視的不是只是表面的表演形式,而具有更深沉的背后意義。藝術給予我們的意義正是心靈的意義。 

 

有些舞蹈劇場沒有明確的分工,每位演員在舞台上都同樣重要或都具有自己的個性,這給予觀眾自己選擇如何“看”的角度。就像有次我們在課堂中的練習,有位同學在扮一張桌子,別出心裁的表現與發展使我們記憶深刻,成為這個片段的焦點。在做之前似乎沒想過效果會是這樣,那也許便是劇場的奥秘。

 

舞蹈劇場作品幾乎不能離開“劇場”這個空間——這也許只對過去的某些大師成立。年輕一代的作品有着更強的“劇場性”,但空間上已不再局限在劇場內部。更多創作者是將已有的形式內容打碎,從中取一個極小的部分,再按自己的方向向著不同的方向發展下去。不再像過去一般講述一個連貫的故事,比如使用近乎蒙太奇的手法將一些碎片化的場景拼貼在一起,以表達一個完整的主題。在舞蹈劇場里,觀眾會看到所有形式的舞蹈以及它們的變形,並且摻雜大量生活化的動作。(但也有人藉此發揮到其他的領域,我個人認為講故事的能力還是很重要的,至於如何講就因人而異)這使得舞蹈劇場更加難以被定義,它與“現代舞”、“行為藝術”的界限也開始模糊起來。

 

同時令我感興趣的還有舞蹈劇場作品常關乎身體和社會,關乎這個時代狀態下的藝術。然而為什麼有些作品在劇場里沒有強大的感染力呢?我認為也許是因為他們在創作時,只是摘取了舞蹈劇場的表演手段,把舞蹈劇場看成是一種編舞技法,而不知道皮娜創作的最重要的核心元素,是在舞蹈劇場里不斷地拷問自己:「為什麼跳舞?」

 

我搜索的資料中提到:皮娜前期與後期的作品大相徑庭:早期作品的“舞蹈性”非常強,後來不斷減弱,動作走向日常化,舞台上語言也多起來,成就了極強的劇場性。然而在去世前的近十年里,她似乎又重新回歸“舞蹈”,開始引用早期的一些元素,使整個風格固定下來。這也是我感到好奇的,作品中的肢體運動不一定需要像什麼什麼,也許在觀眾的理解下可能會有不同的見解,但我認為也沒必要去解釋過多什麼是舞蹈。

 

最後我似乎還在探索舞蹈是什么?劇場在哪裡?.......

bottom of page